前言
本文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而来,如有疑惑可查看原文 JavaScript engine fundamentals: optimizing prototypes。
本次暂定翻译三篇文章:
- JavaScript engine fundamentals: Shapes and Inline Caches(Published 14th June 2018)
- JavaScript engine fundamentals: optimizing prototypes(Published 16th August 2018)
- The story of a V8 performance cliff in React(Published 28 August 2019)
Optimization tiers and execution trade-offs
上一篇文章已经讨论了现代 JavaScript 引擎的工作流程:
我们也指出了引擎间的相同之处和编译环节中的差异。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一些引擎的编译器比其他引擎多?结论是基于更快地生成代码和生成更好的代码两者间的考量。
解释器可以很快地生成字节码,但是字节码的效率不高。另一方面,优化编译器虽然会稍微花费些时间,却可以生成效率更高的机器码。
下图是 V8 模型,V8 的解释器称为 Ignition,是所有引擎中最快的解释器(从原始字节码执行速度的角度)。V8 的优化编译器称为 TurboFan,它最终会生成高度优化的机器码。
启动速度和执行速度是一些 JavaScript 引擎选择添加优化层的理由。比如,SpiderMonkey 就在解释器和 IonMonkey 编译器间添加了 Baseline 层。
解释器可以快速生成字节码,但是字节码执行的速度比较慢。Baseline 会花些时间生成代码,但同样会提供性能更好的代码。最后,IonMonkey 会花更长的时间去生成机器码,并能够更高效地执行。
来用一个具体的例子,看看不同引擎之间的处理差异。在这个循环里,一些代码重复执行。
1 | let result = 0; |
在 Ignition 解释器中,V8 开始执行字节码。在某个时刻引擎测定代码是 hot 的,就会启动 TurboFan frontend
, TurboFan frontend
是负责整合分析数据(profiling data)并构建代码的初级机器码表现形式。这些东西会被送到处在其他线程的 TurboFan
优化程序中作进一步优化。
当优化程序进行时,V8 继续执行字节码。在某个时刻,优化程序生成可执行代码后,流程会接着执行下去。
同样,SpiderMonkey 也是在解释器中开始执行字节码。但是它有 Baseline
层,hot 代码会被送到这里。一旦 Baseline
编译器生成了 Baseline
代码,流程会接着执行下去。
Baseline
代码运行一段时间后,SpiderMonkey 最终会启动 IonMonkey frontend
和 优化程序(类似于 V8)。IonMonkey 在优化时,Baseline
也会保持着运行状态。当优化完成后,已优化的代码将取代 Baseline
代码被执行。
Chakra 的架构和 SpiderMonkey 很相似。Chakra 尝试并行做很多事情同时又不会阻塞主线程。Chakra 会将字节码和编译器可能需要的分析数据复制出来,并发往编译器专用进程。
当代码准备妥当后,引擎开始执行 SimpleJIT 代码。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复制所停留的时间远远小于编译器( 编译器 frontend)所用的时间。缺点就是,这种启发式复制(copy heuristic)会使得某种优化所必须的信息丢失,因此这是在用代码质量换取时间。
在 JavaScriptCore,所有的优化编译器和主线程并发运行;主线程只是触发了另一个线程的编译任务。然后编译器通过复杂的加锁从主线程获取分析数据(profiling data)。
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减少了因 JavaScript 优化引发的麻烦。缺点就是需要处理复杂的多线程问题和各种操作所带来的加锁成本。
我们讨论了快速生成代码,也讨论了生成快速的代码。但是,还要有一点需要注意:内存的使用!为了解释这个,这里有个两数字相加的例子。
1 | function add(x, y) { |
以下是 V8 的 Ignition 编译器生成的字节码:
1 | StackCheck |
不要在意字节码的细节,重点是知道它只有 4 个指令!
当代码编程 hot 时,TurboFan 会生成以下高度优化过的机器码:
1 | leaq rcx,[rip+0x0] |
和字节码相比较,这里的代码会显得很多!通常来说,字节码会比机器码紧凑得多,尤其对比高度优化过的机器码。另一方面,字节码需要解释器来运行,而优化过的代码则可以被处理器直接执行。
这是 JavaScript 引擎不「优化一切」的原因之一(仅优化 「hot function」)。正如我们早先看到的,生成优化过的机器码会用很长的时间,除此之外,我们刚才也知道了优化过的机器码会占用用更多的内存空间。
Optimizing prototype property access
先前的文章阐述了 JavaScript 引擎使用 Shapes 和 Inline Caches 优化对象属性的访问。再次说明,引擎将对象的 Shape 和对象的值分开存储。
结合 Shapes 和 Inline Caches 可以加快代码中同一位置的属性重复性访问。
Classes and prototype-based programming
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快速访问 JavaScript 对象上的属性,我们再看看 JavaScript 最近新增的特性:类。下面是 JavaScript 中类的语法:
1 | class Bar { |
看似是个新概念,其实就是基于原型的语法糖。
1 | function Bar(x) { |
在这里,我们给 Bar.prototype
这个对象添加属性 getX
,这和其它普通对象添加属性没有区别,因为在 JavaScript中, 原型也是个对象!像 JavaScript 这种基于原型的编程语言,方法可以通过原型共享,而字段则存储在实例中。
让我们看看通过 Bar 创建实例 foo 会发生什么?
1 | const foo = new Bar(true); |
创建出来的实例(foo)拥有一个只包含属性 'x'
的 shape。foo 的原型指向 Bar.prototype
。
Bar.prototype
也有属于自己的 shape,它包含一个 getX
属性,这个属性的值是个返回 this.x
的函数(getX
)。Bar.prototype
的原型是 Object.prototype
。Object.prototype
是原型链的根源,因此它的原型是 null
。
如果你用同一个类又创建了一个实例,那么这两个实例将共享 shape,两个实例也会指向同一个 Bar.prototype
。
Prototype property access
ok,我们已经知道了定义一个类并用类创建实例的过程。那么,如果我们在实例上调用一个方法,又会发生什么呢?
1 | class Bar { |
你可以认为方法的调用分为两个步骤:
1 | const x = foo.getX(); |
步骤 1:加载方法,这个方法只不过是原型上的属性(而它恰好是个函数)。步骤 2:用实例去调用这个方法(重新绑定 this
)。先看步骤 1:
开始时,引擎从实例 foo 上查找并发现 foo 的 shape 上没有 getX
属性,于是它不得不沿着原型链向上查找。到达 Bar.prototype
后,开始查找它的 shape 并找到了 getX
属性。然后根据 getX
的属性信息(Offset:0)在 Bar.prototype
上找到了 getX
函数。
JavaScript 的灵活性使得原型链可能会突变,例如:
1 | const foo = new Bar(true); |
这个例子中,foo.getX()
被调用了两次,但是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含义,不同的结果。所以说,尽管原型在 JavaScript 中只是个对象,但是提升原型属性的访问速度依然比常规对象更具有挑战性。
通常情况下,原型属性的加载是个非常频繁的操作:每次方法调用都会去加载属性!
1 | class Bar { |
之前,我们讨论了使用 Shapes 和 ICs 优化常规对象的属性访问。那么,我们能否使用相同的策略去优化原型属性的重复性访问呢?下面,我们看看属性是如何加载的。
在这个案例中,为了提高重复加载的速度,我们需要知道三件事:
- foo 的 shape 不包含
getX
且没有改变过。这意味着 foo 没有添加、删除属性,或改变属性特性。 - foo 的原型依然是
Bar.prototype
。这意味着,foo 的原型没有通过Object.setPrototypeOf()
或__proto__
的方式改变过。 Bar.prototype
的 shape 包含getX
且没有改变过。这意味着Bar.prototype
没有添加、删除属性,或改变属性特性。
一般情况下,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检查 1 遍实例本身,还有因每增加一个原型就就要增加的 2 遍检查直到找到我们想要的属性。1+2N
(N 表示原型链上直到找到存在属性的原型的原型数量) 遍的检查看上去还不是特别糟糕,因为这时的原型链还比较短 —— 但是引擎会经常处理有着很长原型链的对象,就比如常见的 DOM 类。
1 | const anchor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a'); |
现有个 HTMLAnchorElement
并调用 getAttribute()
方法。这简单的 anchor 元素涉及到 6 个原型!getAttribute()
不是 HTMLAnchorElement
原型上的方法,而是原型链上靠近顶部的原型上。
getAttribute()
是在 Element.prototype
上发现的。这意味着我们每次调用 anchor.getAttribute()
时,都需要做以下这些事:
- 检测到
getAttribute
不存在于anchor
对象本身; - 检测到
anchor
的原型是HTMLAnchorElement.prototype
; - 确认没有
getAttribute
属性; - 检测到下一个原型是
HTMLElement.prototype
; - 确认没有
getAttribute
属性; - 继续检测下一个原型
Element.prototype
; - 找到
getAttribute
。
一共需要 7 次检测!而这种情况很常见,于是引擎想方设法去减少属性(原型上)加载时的检查次数。
回到更早的例子,当我们从 foo 访问 getX
时,共做了 3 次检查:
1 | class Bar { |
在查找属性的过程中,每个牵涉到的原型都需要做缺失检查(确认属性是否存在)。如果我们能够在属性确认的步骤里同时检测原型链,那将会减少总的检查次数。引擎也正是这么做的:
每个 shape 都指向了原型,这意味着 foo 的原型改变时,引擎会自动过渡到新的 shape。现在我们只需要检查对象的 shape 就可以同时检测属性是否存在以及原型链的导向。
鉴于此,由于检查的次数从 1+2N
降低到 1+N
,所以原型上属性的访问速度也变快了。由于在原型链上查找属性的时间复杂度是线性的,所以依然还是很耗时的。引擎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让检查的次数趋于常量,尤其是同一属性的连续加载(访问)。
Validity cells
为此,V8 特别处理了原型的 shapes。每个原型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 shape,这个 shape 不会被其它的对象共享(特别是其它的原型对象),每一个原型的 shape 都有与之关联的 ValidityCell
。
如果与之关联的原型被修改,或该原型的上游(原型的原型,原型的原型的原型……)被修改,ValidityCell
都会被标记为无效。让我们看看这是到底怎么一回事?
为了加快原型上后续的属性加载,V8 使用 ICs 保存着 4 个字段:
代码第一次执行时,ICs 开始工作了,它要缓存属性在原型上的偏移量 「Offset
」,属性所在的原型 「Prototype
」(本例中的 Bar.prototype
),实例的 shape 「Shape」(本例中 foo 的 shape),还有就是与原型的 shape 相关联的 ValidityCell
「ValidityCell
」,这个原型是实例 shape 直接链接的那个原型(本例中的 Bar.prototype
)。
若在下一次 ICs 命中时,引擎会检查 shape (实例的 shape)和 ValidityCell
。如果还有效,引擎会直接从 ICs 中提取信息,根据 Prototype
和 Offset
字段获取属性信息,这样就跳过了之前繁琐的查找步骤。
当原型发生改变时,一个新的 shape 将会生成,同时先前的 ValidityCell
将会失效。因此在下次执行时,ICs 将不会起作用,性能自然不会好。
回过头来再看看之前的 DOM,例如,Object.prototype
发生变化后,影响的将不仅仅是自身,还包括链的下游 EventTarget.prototype
、Node.prototype
、Element.prototype
,直到 HTMLAnchorElement.prototype
。
事实上,当你在代码中修改了 Object.prototype
,就意味着将性能弃之不顾。所以,不要那样做!
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,有一个 Bar 类,它有 loadX
方法。我们将使用类的实例调用 loadX
若干次。
1 | class Bar { /* … */ } |
此时,ICs 中会记录调用 loadX
后的相关信息。然后我们修改了 Object.prototype
—— 所有原型的根源 —— ValidityCell
会被标记为无效的,ICs 不会在下次执行时命中,性能也会变得糟糕。
改变 Object.prototype
是一个不好的行为,它使得原型链下游所有的 ICs 失去作用。这有另一个不推荐的行为。
1 | Object.prototype.foo = function() { /* … */ }; |
我们拓展了 Object.prototype
,它使得原型链下游的所有 ICs 失效。然后调用原型上的新方法,引擎便从头开始为原型属性的访问构建新的 ICs。最后,我们删除了之前添加的方法。
清除,听着挺不错的,其实在这种情况下,只会更糟。删除 Object.prototype
上的属性就意味着修改 Object.prototype
,所有的 ISc 将再一次失效,引擎也将会再一次地重头开始构建 ICs。
Take-aways
我们知道了 JavaScript 引擎是如何存储对象和类的,也知道了 Shapes、Inline Caches 和 ValidityCells 是如何帮助优化原型操作的。基于这些知识点,我们可以使用一些 JavaScript 编程技巧来提升性能:不要乱动原型(如果你真的,真的需要这么干,那么,至少要在代码运行前)。